辭典 |  大眾字 |  産品 |  句庫 |  學習 |  社區 |  電子書包教育專區
用戶登入 | 用戶註冊

儒家 

語種:漢漢 
分類:教育類
索引:解釋 相關資料
解釋
名詞: n.
儒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“百家爭鳴”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學派。由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孔子創立,由著名思想家、文學家孟子加以發展。

儒家崇尚《周禮》,認為人人安分守己,互相關懷,達至一個大同世界,就是「仁」。「仁」是儒家的核心內容。

儒家代表人物: 孔子、孟子、荀卿、董仲舒、二程、朱熹、陸守仁、王陽明、陸明鑒。
相關資料
  儒家崇尚《周禮》,認為人人安分守己,互相關懷,達至一個大同世界,就是「仁」。「仁」是儒家的核心內容。其主要內容如下:

  倫理觀∶「仁」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。「仁」就是「愛人」,君主要體民情、愛惜民力,反對苛政。若要實踐仁德,需要「忠」和「恕」。「忠」是盡自己的本分;「恕」是推己及人。提倡以「禮」、「樂」,約束人的行為,陶冶人的性情。

  政治觀∶主張以禮義治國,回復西周時期的德治。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分,以達致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的和階局面,這就是正名思想。

  教育觀∶孔子提出「有教無類」的主張,認為教不應分貴賤賢愚。他認為「因材施教」是理想的教學方法。他又提倡「溫故知新」及「舉一反三」等學習方法。

  宇宙觀∶對鬼神之說抱著「存而不論」的態度,主張「敬鬼神而遠之」,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。

  其後孟子以「性善說」論述「仁」,「人之異於禽獸者,幾希。」他認為人性本善,具備了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四種善端,加以發揚,便可成為仁、義、禮、智的德行。

  荀子主張「性惡論」,認為人與禽獸無異,「饑而欲飽,寒而欲暖」,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,必會引起紛爭。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人的本性,為善去惡。荀子強調通過「禮治」維持社會秩序,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分,社會便能安定。
詞條貢獻者: WangAlan  
 貢獻者按積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
本詞條對我有幫助已有0次好評
[ 返回大眾字首頁 ]
詞條訊息
當前版本:第1次更新
最近更新:2009-11-05
詞條創建者:WangAlan
大眾字關係雲
查看關係雲    完善關係雲
漢武帝 獨尊儒學
諸子百家 屬於
四書五經 經典書籍
孟子 代表人物
孔子 代表人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