辭典 |  大眾字 |  産品 |  句庫 |  學習 |  社區 |  電子書包教育專區
用戶登入 | 用戶註冊

中華鱘 

語種:漢漢
分類:自然科學類
標籤:動物
索引:解釋 相關詞條 相關資料
解釋
名詞: n.
  俗稱︰鱘魚、鰉鱘、大癩子、黃鱘、著甲、臘子、覃龍、鰉魚、鱘鯊等。
  拉文種名︰Acipenser sinensis Gray
  英文種名︰Chinese sturgeon
相關詞條
河豚
鯉魚
鯊魚
相關資料
  中華鱘(Aclpenser Sinensis Grdy)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,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。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。遠在西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,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。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。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,一直延續至今,生活於我國長江流域,別處未見,真可謂“活化石”。
  中華鱘系我國特產魚類,體紡錘形,體表披五行硬鱗,吻長,口腹位,歪尾。這是一種海棲性的洄游魚類,每年9─11 月間,由海口溯長江而上,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帶進行繁殖。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長一段時間後,再回到長江口育肥。每年秋季,當中華鱘溯江生殖洄游時,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較大數量的中華鱘,故有“長江魚王”之稱。成體的中華鱘體大而重,雄體一般重68─106公斤,雌的130─250公斤,據稱,最高的記錄竟達 500公斤。中華鱘產卵量也很大,一條母鱘一次可產百萬粒魚籽,只是成活率不高,最後成魚的仍為少數。因為長江水流較急,在動盪的水浪中進行受精,自然受精不完全,這就淘汰了一批魚卵。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,或遇上食肉魚類和其它敵害,或“驚濤拍岸”,又要損失一大批。即便孵成了小魚,“大魚吃小魚”,還會有一定的損失。如此“三下五去二”,下的魚籽雖多,能“成魚長大”而傳宗接代的卻不多。實際上,這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生殖適應的結果。凡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幼子損失大的種類,下子則多;反之,則少。這不是“上帝”的安排,而是那些下子少、損失又大的種類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淘汰了。
  中華鱘雖然個體龐大,但卻攝食“斯文”,只以浮游生物、植物碎屑為主食,偶而吞食小魚、小蝦。據統計,長江上游每年可產中華鱘2、3萬公斤。但近年來捕撈過多,加之此魚繁殖率低、成熟期長(10年左右),其種群數量已日趨減少。為使這種我國特產的“活化石”免遭滅頂之災,有關部門已把中華鱘列為保護對象。但有些具體問題仍有待解決。譬如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後,切斷了中華鱘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,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鱘,被阻於壩下而喪身。如何解決壩區的魚道問題,已迫在眉睫。可喜的是,據悉,有關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試驗成功。如若透過具體實踐,使中華鱘能在淡水中定居並繁衍後代,那就更有現實意義了。
詞條貢獻者: simon  
 貢獻者按積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
本詞條對我有幫助已有0次好評
[ 返回大眾字首頁 ]
詞條訊息
當前版本:第1次更新
最近更新:2009-11-05
詞條創建者:simon
大眾字關係雲
查看關係雲    完善關係雲
還沒有關係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