辭典 |  大眾字 |  産品 |  句庫 |  學習 |  社區 |  電子書包教育專區
用戶登入 | 用戶註冊

壯遊 

語種:漢漢
分類:休閒娛樂類
標籤:旅遊,觀光
索引:解釋 相關資料
解釋
名詞: n.

壯遊(Grand Tour),是指自文藝復興時期以後,歐洲貴族子弟進行的一種歐洲傳統的旅行,後來也擴展到中歐、意大利、西班牙富有的平民階層。壯遊尤其盛行於18世紀的英國,留下了豐富的文字記述。

壯遊的主要價值,據信一方面是接觸古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,一方面是接觸歐洲大陸的貴族和上流社會。此外,它提供了唯一的機會,觀看特定的藝術品,以及聽到某些音樂。一次壯遊可能會持續幾個月到幾年,通常有博學的嚮導或導師陪伴。壯遊超出了表面上的文化意義,正如EPThompson指出,“18世紀統治階級的控制主要體現在文化的霸權,其次才表達為經濟實力或體力(軍事實力)。

相關資料
至於有名的壯遊歷程..
壯遊,指的是胸懷壯志的遊歷,包括三個特質:旅遊時間「長」、行程挑戰性「高」、與人文社會互動「深」、特別是經過規畫,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。壯遊不是流浪,它懷抱壯志,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。它與探險也不太相同,壯遊者不侷限於深入自然,更深入民間,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。

這名詞源自唐朝,那是一個壯遊的時代。高僧玄奘到天竺(印度)取經,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壯遊之一;連詩聖杜甫都曾在蘇州準備好船,差點東遊到日本,他自傳性的「壯遊詩」就寫道:「東下姑蘇台,已具浮海航。到今有遺恨,不得窮扶桑」也因為這首詩太有名,留下「壯遊」一詞。

「中國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有很偉大的壯遊文化,真的是了不得!」年輕時代也曾在歐洲壯遊的藝術評論家蔣勳指出,唐朝詩人王維寫的詩,「回看射雕處,千里暮雲平」,那是真的在邊塞打獵的。「你看李白,他是吉爾吉斯人,可以跑這麼遠到大唐朝來。所以他們的詩,有一種豪邁,有一種氣度,它不是書房裡的詩。」

巧的是,在歐洲也有一種旅行叫「Grand Tour」,恰恰好可以譯成壯遊。

台灣早期確有壯遊精神。台商英語不通,卻敢拎著一個小提箱,帶著樣品全世界跑商展、拜訪客戶。留學生在松山機場揮淚告別父老,非衣錦不還鄉。

一九八○年代,台灣更出現真正的壯遊風潮。
一九八四年,胡榮華以三年一個月的時間,騎著他的自行車「藍駝」穿行除了南極大陸以外的六大洲、四十國,總騎程比地球赤道一周還長。「那時台灣經濟剛起飛,社會上一股走出去的雄情壯志。」現在經常指導後進的胡榮華,是台灣近代壯遊第一人。

一九八六年,王瀚橫渡直布羅陀海峽。一九八七年,《自立晚報》舉辦「四壯士環球徒步」活動,以兩年的時間,負重徒步二十二個國家,完成環球徒步一萬五千公里的壯舉,後來出書《走出地平線》。後來,雖然還有單車環球騎士陳守忠等,但壯遊的時間和距離,都無法超越最早的胡榮華。
詞條貢獻者: MrMander   Fancie  
 貢獻者按積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
本詞條對我有幫助已有5次好評
[ 返回大眾字首頁 ]
詞條訊息
當前版本:第1次更新
最近更新:2018-01-20
詞條創建者:Fancie
大眾字關係雲
查看關係雲    完善關係雲
還沒有關係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