辭典 |  大眾字 |  産品 |  句庫 |  學習 |  社區 |  電子書包教育專區
用戶登入 | 用戶註冊

大排檔 

語種:漢漢
索引:解釋
解釋
無詞性

大排擋,大牌檔之誤寫,該字在香港專指一種領有特指露天熟食肆牌照的食店,九十年代後,該字回流中國大陸,泛指中式露天食店,當中又以燒烤、串串等為主。

大牌檔源自二戰後的香港,當時港英政府為規範食店,開始要求過往的路邊攤領取牌照,牌照比當時的“臨時食物牌照”(小販)的牌照大一點,因此稱作“大牌檔”,“檔”在粵語中解作“店鋪”(如看檔即看店)。

不過,隨著時代變遷,大牌檔的原義已被混淆,因為牌與排同音,“大牌檔”被誤寫成“大排檔”,不少人以為“大排檔”是港式粵語“一大排人食飯”的意思。

這些店鋪早年在中上環一帶有不少大牌檔,包括威靈頓街、禧利街及吉士笠街等。大牌檔在50至70年代的香港,是市民主要的飲食地方,大牌檔價格相宜,食物選擇又多,因此甚受普羅大眾歡迎,更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。

香港大牌檔所提供的食物種類兼備中西,中式有小菜、炒粉面飯、魚蛋粉面、白粥油條等,西式的有多士、三文治、港式絲襪奶茶、咖啡、鴛鴦等,亦有紅豆沙、芝麻糊等中式甜品。

隨著香港經濟在七十年代起飛,大牌檔的種類更多,提供酒樓級的食物,但價錢相對平民化。雖然大多不設冷氣,但那種無拘速環境,仍深受香港人歡迎。這類大排檔賣的菜式已由一些簡單熟食,變成師傅級的菜式,從幾十元的素菜到數百元的新鮮海鮮、時令火鍋、甚至魚翅,都會提供。

大牌檔或大排檔一字在九十年代後傳回中國大陸,最初多半是聚成堆的小吃攤,當中又以燒烤、串串、麻辣燙和簡單小菜為主,其意義跟“路邊攤”差不多。但隨著人民消費力提升,不少大排檔也大幅翻新改造,變得更美輪美奐。大排檔從香港最初那份草根意識,發展到今天的小資產情懷,也見證了中國幾十年的經濟的變化。

詞條貢獻者: Alan008  
 貢獻者按積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
本詞條對我有幫助已有0次好評
[ 返回大眾字首頁 ]
詞條訊息
當前版本:第0次更新
最近更新:2013-08-06
詞條創建者:Alan008
大眾字關係雲
查看關係雲    完善關係雲
還沒有關係雲